操作規范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操作方法
(四)操作方法
術者用前臂帶動腕部的力量,將針頭刺入患者穴位處皮膚。進針后要通過針頭獲得各種不同針下感覺,觀察患者的反應,細心分辨出針頭在不同組織中的進程情況,便于調整進針的方向、角度。
1.各種針下感覺與操作
(1)患者感覺 麻木、觸電及放射感,表示刺中神經。此時,術者應退針少許,改變針刺角度,令患者麻木、觸電感消失。
(2)術者感覺
①彈性阻抗感 表示刺中肌鞘、筋膜層。
②硬性阻力感 表示刺中骨膜。
③落空感 表示針尖通過組織進入某種空隙或腔隙。在危險區域注射時,該感覺往往提示下面可能有重要的臟器。一般來說,可先退針少許(但不要立即出針),此時,臟壁組織可自行回縮,稍待半分鐘再緩慢出針。
④致密感 表示刺中韌帶。
⑤突破感 表示針尖穿過筋膜、韌帶、囊壁或病灶部位。此處上下往往是推注藥物治療的重點部位。
⑥搏動感 表示針尖位于大動脈近旁,當回抽有血時表明刺中血管,應退針調整,切勿立刻推注藥液。
2.調整得氣 針頭刺入穴位后細心體察是否得氣,即患者是否出現酸脹的感覺,或術者手下是否有沉緊感。針尖達到所定深度后若得氣感尚不明顯,可將針退至淺層,調整針刺方向再次深入,或緩慢、小幅度地施行提插手法,直至患者出現酸脹的得氣反應。
3.注入藥物 患者產生得氣感后,術者右手持注射器并固定深度,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則緩慢注入藥液;如有回血則不可注入藥液,應立即出針,用無菌棉簽或無菌棉球壓迫針孔0.5~2分鐘,更換注射器及藥液后進行再次注射。
具體注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種:
(1)柔和慢注法 將針刺人穴位深部或病灶反應部位,待得氣后緩慢柔和地推進藥液。一般推注1ml藥液為0.5~1分鐘。對于怕針、易暈針的患者,或首次接受穴位注射的患者,或應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可采用此注射方法。
(2)分層注藥法 將針刺入穴位深部或病灶反應部位,待得氣后推注入大部分藥液,然后退針少許,將剩余的藥液推入,以擴大藥物的滲透作用層面。
在針灸學中,依據針刺的深淺程度可將穴位分為天、人、地三個層次:天部為淺層,一般指皮膚及皮下組織層;地部為深層,一般是肌肉深部;人部則位于天部與地部之間(圖3-11)。
此方法一般用于皮肉較豐厚的穴位(如環跳、大腸俞等)或痛點,且患者痛感廣而深。首先在地部推注大部分藥液(藥量的2/3~3/4),然后退針至人部或天部,注入剩余藥液。
(3)退針勻注法 針刺到穴位一定的深度或病灶部位,在得氣后推注一定量的藥液,
圖3-11 針刺深度分部示意圖
然后在勻速緩慢退針的同時,均勻地推注藥液直至淺部。退針與推藥要同步協調,行走成一條直線,保持平穩;推藥要有連貫性,不可時斷時續。
4.出針 根據針刺的深淺選擇不同的出針方式:①淺刺的穴位出針時用左手持無菌棉簽或無菌棉球壓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針而出。②深刺的穴位出針時先將針退至淺層,稍待后緩緩退出。③針下沉緊或滯針時,不應用力猛拔,宜先輕輕拍打注射點外周以宣散氣血,待針下感覺輕滑后方可出針。出針后如發現針孔溢液或出血,可用無菌棉球或無菌棉簽壓迫0.5~2分鐘。
最后整理用物,囑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休息5~10分鐘,以便觀察是否出現不良反應。
5.穴位注射的間隔時間 對于同一組穴位,兩次注射宜間隔1~3天;穴位注射兩個療程間宜相隔5~7天。穴位注射療法一個療程的治療次數取決于疾病的性質及特點,以3~10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