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規范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注意事項、禁忌與意外事故的防治
一、注意事項
1.治療前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的特點和治療時會出現的正常反應。
2.藥物應在有效期內使用。
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以及藥物禁忌、不良反應和過敏反應。注射操作應在藥敏試驗結束并合格的前提下進行。
4.回抽針芯見血或積液時應立即出針,用無菌棉球或無菌棉簽壓迫針孔0.5~2分鐘。更換注射器及藥液后進行再次注射。
5.初次治療及年老體弱者注射點不應過多,藥量亦應酌情減少。
6.酒后、飯后以及強體力勞動后不應行穴位注射。
7.體質過分虛弱或有暈針史的患者不應行穴位注射。
8.孕婦的下腹、腰骶部不應行穴位注射。
9.耳穴注射應選用易于吸收、無刺激的藥物。注射不應過深,以免注入骨膜內。
10.眼區穴位要注意進針角度和深度,不應做提插捻轉。
11.胸背部穴位注射時應平刺進針,針尖斜向脊柱。
12.下腹部穴位注射前應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傷膀胱。
13.掌握進針方法,長期注射的患者應交替更換注射部位。
14.根據藥液的量、黏稠度和刺激的強度及穴位所在部位選擇合適的針頭。
15.應該盡量避免在硬結、瘢痕、發炎、皮膚病、瘀血及水腫等處注射。
二、禁忌
1.禁止將藥物注入血管內。
2.禁針的穴位及部位禁止行穴位注射。
3.表皮破損的部位禁止行穴位注射。
4.注射兩種藥物時,應注意藥物的禁忌,最好在不同部位注射。
三、意外事故的防治
穴位注射一般是比較安全的,但如疏忽大意、操作不慎,或對解剖強者構不了解或施術不當,在臨床上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或意外事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暈針 暈針是在注射過程中發生的暈厥現象。
【原因】年老體弱或患者體虛、精神過度緊張,或術者刺激過重、注藥過快、藥量過大而致。
【表現】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汗出、心慌、四肢發涼、血壓下降、脈沉細;重者可出現神志昏迷、跌仆、唇甲青紫、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
【處理】立即停止注射,拔出注射器,使患者頭低位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一般休息片刻、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重者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可掐水溝、內關、足三里或艾灸百會、關元、氣海,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應考慮配合其他方法進行急救處理。
【預防】如初次接受穴位注射治療或精神過度緊張及年老、體弱者,應首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其顧慮;同時選擇舒適、可持久的體位,一般宜臥位;選穴宜少,刺激要輕,注射劑量要小,推注時應緩慢?;颊唣囸I、疲勞、大汗、大渴時,應令其進食、休息、飲水后再進行治療。
2.血腫 血腫是指注射部位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臨床較常見。
【原因】注射針頭帶鉤毛,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
【表現】出針后,注射局部出現腫脹疼痛,繼而出現青紫色。
【處理】少量出血的局部小塊青紫,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若出血較多,局部腫脹疼痛較劇烈、青紫面積較大而影響活動功能時,可先冷敷止血,再做熱敷或局部輕度按摩,以促進瘀血消散吸收。
【預防】仔細檢查針具,熟悉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進針,出針時應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3.周圍神經損傷是指在注射或進針的過程中損傷了神經干,這是臨床較為嚴重也較為常見的一類損傷。有學者統計,在醫源性周圍神經損傷中,藥物注射所致的案例多于手術切割、小夾板或石膏固定、產癱等其他四大原因。若進針小心、注射適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周圍神經損傷是穴位注射引發意外事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
【原因】不熟悉局部解剖知識;進針過快過猛;進針或推注時未避開神經干。在神經干附近注藥且刺激性大或劑量過大或推注過快。此外,臨床報道的案例中神經損傷患者以兒童較為常見,其原因多是注射操作者對兒童與成人的生理差異重視不夠而造成。
【表現】患者有劇烈的觸電感、劇痛,若處理不及時或損傷嚴重,日久會在神經支配的部位出現麻木感、肌肉萎縮、活動無力,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穴位注射導致的周圍神經損傷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損傷的神經主要涉及四肢,以坐骨神經、橈神經較為多見。②涉及的經穴多位于神經通過區域。③涉及的藥物具有濃度高、酸堿度大、刺激性強的特點。④損傷的途徑可分為直接作用于神經和間接作用于神經周圍組織兩種。
【處理】一旦神經干損傷,應立即停止推注,將針起出。對周圍神經損傷的治療宜在傷后3周內進行,且愈早愈好。治療關鍵在于早期改善血液循環,防止粘連及瘢痕的形成;給予神經營養藥物,促使神經恢復。后期治療主要是促進神經的再生及生理功能的恢復,可采取按摩、針灸、功能鍛煉的方式。一般輕度損傷或損傷小的神經支,處理后短期可以恢復;若損傷大的神經于或損傷嚴重,應采取綜合方法及時治療。
【預防】熟悉解剖知識,避開神經干,或淺刺達不到神經干所在的部位。如神經干較淺,可超越神經干的深度及避開神經干。進針時不可一次性進針過深,應先淺刺透皮,然后緩慢進針,如出現觸電感,提示針尖已觸到神經干,須退針,改換角度。進針時,針尖的切面應與神經的走行相一致。在神經干附近的穴位注射時,應選用刺激小的藥物且注射劑量不宜過大、推注速度不宜過快。如環跳位于坐骨神經經過處、陽陵泉附近有腓總神經、內關位于正中神經所到之處、足三里下有腓深神經等,針刺這些穴位接近神經時方有針感,故在使用穴位注射療法時應慎重,禁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4.感染是指注射部位發生感染的現象,是臨床較嚴重的失誤。消毒嚴格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原因】消毒不嚴格,細菌侵襲注射部位。
【表現】注射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甚至化膿現象。
【處理】如僅表現輕度發紅或紅腫,可在局部進行消毒、消炎處理,一般短時間內可消失。如出現紅腫熱痛,且范圍較大,在上述處理的同時口服或外用消炎的藥物。若細菌隨針頭侵入,化膿部位較深,則應請外科醫生協助處理。
【預防】按常規對針具、患者皮膚嚴格消毒,尤其是較長時間或一處多穴注射者更應嚴格消毒。注射后在短時間內應避免注射部位接觸不潔之物,24小時之內應避免洗澡。注射時,術者的手也應用肥皂水洗凈后,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5.創傷性氣胸 指因操作不當或進針過深損傷胸膜及肺臟使氣體進入胸膜腔內,壓迫肺臟而致。在內臟損傷中創傷性氣胸最為常見,嚴重者可造成水胸或膿胸,甚至造成死亡,因此應特別注意。
【原因】主要是在胸部、背部、鎖骨附近及肩頸等穴處,進針過深,傷及肺臟,使氣體進入胸膜腔所致。
【表現】刺后患者突然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呼吸不暢;嚴重者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紫紺、出汗、虛脫、血壓下降、休克。癥狀的輕重與漏入胸膜腔氣體的多少和氣胸的性質有關。進入的氣體越多,癥狀越嚴重。若為張力性氣胸,氣體隨呼吸逐漸進入胸膜腔,癥狀越來越嚴重,有時可很快造成死亡。有的病例,在針刺當時沒有明顯異?,F象,數小時后才逐漸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應加以注意。針刺胸背部或前胸穴位后,如患者發生虛脫、出汗、憋氣等癥狀,不能只想到單純的暈針,必須考慮到繼發氣胸的可能性。
【查體】胸部叩診呈過度反響,聽診肺泡呼吸音明顯降低或消失,嚴重者氣管向健側移位,X線透視檢查可觀察到漏出氣體的多少和肺組織受壓迫情況。
【處理】如進入胸膜腔的氣體不多,癥狀較輕,且創口已閉者,一般氣體可自行吸收?;颊邞肱P休息,給予鎮咳、消炎等處理。如進入氣體較多、癥狀嚴重時,可做胸腔穿刺抽氣減壓。作為臨時措施,一般可在鎖骨中線第2肋間隙處(或在腋中線、腋后線處亦可),用18號穿刺針做胸穿抽氣。如病情嚴重,出現呼吸困難、紫紺、休克時,除臨時處理外,還應給予吸氧及抗休克治療。
【預防】注射進針時,術者應集中精力,根據患者的體形胖瘦靈活掌握刺入深度,尤其是胸肋部、上背部、鎖骨附近的穴位,應嚴格按照各穴的針刺深度、角度和方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