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基礎 Anatomy
穴位與神經
穴位注射即將藥物注射在穴位處,以發揮藥物與穴位的雙重治療作用。在穴位處注射藥物后或在組織局部直接產生治療作用,或通過局部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再到達靶器官發揮作用。藥物從給藥部位進入體循環的過程稱為藥物吸收,除了血管內給藥沒有吸收過程外,其他途徑給藥都有吸收過程。藥物一般沿著周圍組織被動性彌散進入毛細血管及淋巴管內皮細胞間隙,再通過膜孔轉運吸收進入體循環中。穴位注射后,其藥物的吸收與穴位的組織結構有著密切關系。
研究表明,穴位處的結構是以皮膚、皮下組織、神經、血管、筋膜、肌肉、肌腱等已知的結構為主所構成的立體結構(圖1-1)。穴位相對于非穴位,其神經、血管更為密集,因此在接受相同的物理或藥物刺激時更為敏感,反應更強烈。
圖1-1 穴位結構示意圖
一、穴位與神經
早期通過對穴區及非穴區進行組織學觀察發現,穴區的表皮、真皮、皮下、筋膜、肌層及血管組織中都有豐富而多樣的神經末梢、神經束、神經支和神經干。研究表明,大多數穴位位于神經分支周圍,在針感中心1.5mm半徑范圍內存在粗細不等的有髓和無髓小神經束、游離神經末梢和神經干。有學者對動物及人體穴區和非穴區皮膚組織中的神經纖維量進行光鏡、電鏡觀察,并用計算機進行處理,發現兩者神經纖維密度之比為7.22:5.26(約1.4倍),差別非常明顯(表1-1)。穴區與非穴區比較,穴區的皮膚、皮下和肌層等不同層次內所包含的游離神經末梢、神經束和神經叢等神經裝置相對較豐富。
表1-1經穴區(足三里)與非經穴區血管神經分布表
|
|
分布量(μm2) |
經穴區 |
血管 |
7.22×10-5 |
|
神經 |
8.82×10-3 |
非經穴區 |
血管 |
2.26×10-3 |
|
神經 |
5.26×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