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TCM theory
藏象概論
穴位注射療法即在穴位處注入藥物,其作用基礎與傳統針刺有相同之處,即通過刺激相應穴位,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對失衡的機體功能進行調節。此外,穴位注射還加入了藥物的作用,產生針刺與藥物疊加的雙重刺激。藥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作用于穴位處,對穴位形成更為強烈、持久的刺激。由此可見,穴位注射的作用基礎與傳統針刺一樣,與中醫臟腑、經絡腧穴密不可分,與藥物的藥性、功效也密切相關。了解這些理論,對于臨床疾病的診斷、辨證和穴位、藥物的選取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章將從藏象、經絡、腧穴、藥性4方面介紹穴位注射作用的中醫理論基礎。
第一節 藏象經絡概論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通過經絡,向內將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向外將五體(筋、脈、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九竅(目、口、鼻、耳、二陰)、四肢百骸等全身臟腑形體官竅聯結成的整體。臟腑與臟腑之間、臟腑與經絡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之間都有密切關系。當臟腑功能失調時,會通過經絡表現在外在的組織官竅或體表相應的穴位上;通過刺激穴位,又可對內在失衡的臟腑起到調治作用。臟腑、經絡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它們所形成的臟腑學說、經絡理論是中醫認識機體的生理病理過程、闡明治療原理的重要理論基礎。了解這些理論,對于學習穴位注射療法、了解其作用基礎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藏象概論
“藏象”首見于《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指藏之于體內的內臟;“象”,是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二者組合,藏象即為機體內臟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如張景岳在《類經》中說:“象,形象也,臟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學說是研究機體各個臟腑形象的學說,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由此可見,這一學說主要是通過研究機體外部的征象,來了解內臟活動的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藏象學說在中醫學理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闡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說來,藏象學說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內涵,各臟腑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臟腑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及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現將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臟腑官竅與自然界事物的類比關系列表如下(表2-1):
表2-1 五臟與五腑、形體官竅、外界環境取類比象的對應關系
五臟 |
五腑 |
五官 |
五體 |
五行 |
五化 |
五氣 |
五方 |
五季 |
五色 |
肝 |
膽 |
目 |
筋 |
木 |
生 |
風 |
東 |
春 |
青 |
心 |
小腸 |
舌 |
脈 |
火 |
長 |
暑 |
南 |
夏 |
赤 |
脾 |
胃 |
口 |
肉 |
土 |
化 |
濕 |
中 |
長夏 |
黃 |
肺 |
大腸 |
鼻 |
皮 |
金 |
收 |
燥 |
西 |
秋 |
白 |
腎 |
膀胱 |
耳 |
骨 |
水 |
藏 |
寒 |
北 |
冬 |
黑 |
中醫學既通過解剖分析的直接觀察方法認識臟腑的形態和功能,又運用哲學思維以整體觀察的方法認識臟腑的生命活動規律,并以精氣的貯藏、運動和代謝來解說臟腑功能。因此,中醫學的臟腑不僅僅是形態學結構的臟器,也是在其形態學結構的基礎上,賦予了某些特殊功能的生理病理系統。
中醫學認為,每個臟腑都有其相應的生理功能和特性(表2-2)。當臟腑發生疾病時,其所主的生理功能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從表現在外的異常生理變化而判斷出是哪一臟腑的疾病,就此做出針對性的治療。例如,當患者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脅肋脹滿等癥狀時,一般認為乃肝氣郁結所致。因肝主疏泄,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對氣機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當肝失疏泄、氣機不調時,會引起情志的異常變化,如郁郁不樂、情緒不寧等。因此,對于這類患者的治療,多選取疏肝理氣的藥物;而采用針灸治療時,也以肝經的穴位為主。又如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濕及水谷);同時,脾主肌肉,當脾胃功能異常,則表現為不思飲食、身體消瘦或水腫、全身乏力。治療此類疾病則以調理脾胃為主,在穴位注射選穴時就應以足太陰脾經及其表里經足陽明胃經腧穴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等,以及其相應的募俞穴中脘、脾俞、胃俞等穴為主。由此看來,運用針刺、艾灸、穴位注射等療法時,需從中醫角度正確認識疾病,明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發展過程等,而這些都離不開藏象理論的指導。
表2-2 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臟腑 |
生理功能 |
生理特性 |
肝 |
主疏泄,主藏血,主升發 |
為剛臟 |
心 |
主血脈,主藏神 |
為陽臟,主通明 |
脾 |
主運化,統攝血液 |
脾氣主升,喜燥惡濕 |
肺 |
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 |
為華蓋,嬌臟,主宣發肅降 |
腎 |
主藏精,主水,主納氣 |
主蟄,守位 |
膽 |
主貯藏和排泄膽汁,主決斷 |
為奇恒之腑 |
小腸 |
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
主液 |
胃 |
主受納、腐熟水谷 |
主通降,喜潤惡燥 |
大腸 |
主傳化糟粕,■津 |
通降下行 |
膀胱 |
排泄尿液 |
司開闔 |
三焦 |
通調水道,運化水液 |
上焦主納,中焦主化,下焦主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