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TCM theory
穴位注射常用腧穴(一)
二、穴位注射常用腧穴
腧穴總體上可分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即痛點)3類。
(一)十四經穴
十四經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循行路線上的穴位,簡稱“經穴”。它們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362個穴名。以下將對常用的經穴進行定位介紹,穴位定位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
1.頭頸部穴位
(1)迎香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圖2-7)。
【主治】鼻塞、鼻衄、面癢、面神經麻痹、副鼻竇炎、鼻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操作】斜向內上方刺0.3寸或直刺0.1~0.2寸。藥量0.5-1ml。
(2)地倉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開0.4寸(口角旁,在鼻唇溝或鼻唇溝的延長線上)(圖2-7)。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操作】直刺0.2寸,或沿皮向外橫刺1~1.5寸。藥量0.1~0.5ml。
圖2-7 迎香、地倉穴
(3)頰車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面部,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沿下頜角角平分線上1橫指,閉口咬緊牙時咬肌隆起,放松時按之有凹陷處)(圖2-8)。
【主治】口眼歪斜、牙痛、言語不利、頰腫、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腮腺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操作】直刺0.3~0.5寸,可沿皮刺向地倉、大迎。藥量0.1~0.5ml。
(4)頭維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頭部,額角發際直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圖2-8)。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流淚、目視不明、眼瞼胭動、前額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顳神經分支及面神經的額顳分支。
【操作】平刺0.5~1寸。藥量0.1~0.5ml。
(5)天柱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頸后區,橫平第2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圖2-9)。
【主治】頭項強痛、目眩、目痛、鼻衄、舌強、中風不語、神經性頭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斜方肌起始部,深層為頭半棘肌,有枕靜、動脈干,布有枕大神經干。
【操作】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藥量0.5~1ml。本穴深部為延髓,針尖不可向上,不可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圖2-8 頰車、頭維穴
(6)風池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在頸后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圖2-9)。
【主治】外感頭痛、頭暈目眩、頭項強痛、鼻塞、目赤腫痛、口眼歪斜、中風、耳鳴、耳聾、神經性頭痛、鼻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頰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分支,深部為延髓。
【操作】與耳垂水平,針尖略斜向下向內直刺1~1.5寸。藥量0.1~0.5ml。本穴深部為延髓,切忌針尖向上,不能深刺,不能大幅度提插捻轉,以免刺傷延髓。
(7)風府
【歸經】督脈。
【定位】在頸后區,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圖2-9)。
【主治】頭項強痛、目眩、目痛、鼻衄、舌強、神經性頭痛、流行性感冒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3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深部為環枕后膜,內為延髓。
【操作】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人0.5~1寸。藥量0.1~0.5ml。本穴深部為延髓,針尖不可向上,不能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8)百會
【歸經】督脈。
【定位】在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折耳,兩耳尖向上連線的中點)(圖2-9)。
【主治】頭痛、眩暈、健忘、失眠、脫肛、久瀉久痢、精神性頭痛、高血壓等。
【穴區重要解剖】當帽狀腱膜處,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深部常有導血管,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
【操作】可向前后左右橫刺0.5~1.5寸。藥量0.1~0.5ml。
圖2-9 天柱、風池、風府、百會穴
2.胸腹部穴位
(1)梁門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圖2-10)。
【主治】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反胃、嘔吐、胃痛、胃下垂、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壁上動、靜脈,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右側深部為肝下緣、胃幽門部。
【操作】直刺0.8~1.2寸。藥量2~4ml。本穴右側深部為肝下緣、胃幽門部,不能深刺,以免損傷。
(2)關門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圖2-10)。
【主治】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反胃、嘔吐、胃痛、胃下垂、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操作】直刺0.8~1.2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橫結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3)太乙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圖2-10)。
【主治】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反胃、嘔吐、胃痛、胃下垂、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操作】直刺0.8~1.2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橫結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4)滑肉門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圖2-10)。
【主治】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反胃、嘔吐、胃痛、胃下垂、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操作】直刺0.8~1.2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小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5)天樞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圖2-10)。
【主治】腹脹腸鳴、腹痛吐瀉、便秘、痢疾、月經不調、闌尾炎、腸道蛔蟲癥、急性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子宮內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結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圖2-10 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穴
(6)大橫
【歸經】足太陰脾經。
【定位】在腹部,臍中旁開4寸(圖2-11)。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腸寄生蟲、腸麻痹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局部布有第11肋間動、靜脈及第12肋間神經。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結腸,不可深刺。
(7)幽門
【歸經】足少陰腎經。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圖2-11)。
【主治】胸痛、胸悶、厭食、腹痛、嘔吐、小腹脹痛、痢疾、心煩、健忘、婦女乳汁不通、乳癰、目赤痛;幽門狹窄、賁門痙攣、胃痙攣、胃下垂、肋間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肌部,有第7肋間神經肌支和腹壁上動脈分支分布。
【操作】直刺0.5~0.7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腹腔,不可深刺。
(8)章門
【歸經】足厥陰肝經。
【定位】在側腹部,第11肋游離端的下際(圖2-11)。
【主治】腸鳴、腹脹、嘔吐、泄瀉、脅痛、痞塊、胸膜炎、腸炎、胃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為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分布有第10、1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和胸腹壁靜脈,深層有第10、11肋間神經和肋間動脈。
【操作】直刺0.8~1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腹腔,不可深刺。
(9)膻中
【歸經】任脈。
【定位】在胸部,橫平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上(圖2-11)。
【主治】氣喘、胸痛、心悸、咳逆、反胃、乳汁少、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有第4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有第4肋間神經和胸廓內動脈前穿支分布。
【操作】胸咽病向上刺入,其針感沿任脈逐漸向上,少數患者走至咽喉;胸腹及氣逆之病向下刺入,其針感沿任脈逐漸下行走至劍突,少數患者走至上腹;胸脅及乳房病,向左側或右側刺入,其針感走向同側乳房,胸脅部其針刺方向根據不同病位和病證而定。藥量1~2ml。
(10)鳩尾
【歸經】任脈。
【定位】在上腹部,劍胸結合下1寸,前正中線上(圖2-11)。
【主治】心悸、心煩、心痛、嘔吐、反胃、心胸痛、哮喘、肋間神經痛、胃炎、心包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為腹白線、腹橫筋膜,分布有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有肋間神經與腹壁上動脈,再深層可及腹腔。
【操作】斜向下刺0.5~1寸。藥量l~2ml。本穴深部為腹腔,不可深刺。
(11)中脘
【歸經】任脈。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圖2-11)。
【主治】胃脘痛、嘔吐、瀉痢、心下脹痛、消化不良、心悸、失眠、高血壓、胃下垂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為腹白線、腹橫筋膜,分布有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有肋間神經與腹壁上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
【操作】略向上、向下斜刺,直刺0.8~1.2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腹腔,不可深刺。
(12)建里
【歸經】任脈。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上(圖2~11)。
【主治】腹脹、嘔逆、腸鳴、身腫、腹瀉、痢疾、食欲不振、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擴張、腎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為腹白線、腹橫筋膜,分布有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有肋間神經與腹壁上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腹腔,不可深刺。
圖2-11 大橫、幽門、章門、膻中、鳩尾、中脘、建里穴
(13)水道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圖2-12)。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痛經、不孕、急慢性腎炎、膀胱炎、睪丸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分布有第12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
【操作】直刺1~1.2寸。藥量0.5~2ml。本穴深部為膀胱,注射前囑患者排空膀胱不可深刺。
(14)歸來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圖2-12)。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產后惡露不止、小便不利、陽痿、早泄、遺精、疝氣、水腫、腎炎、膀胱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2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
【操作】直刺1~1.2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膀胱,注射前囑患者排空膀胱不可深刺。
(15)氣海
【歸經】任脈。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1.5寸,前正中線上(圖2-12)。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崩漏、產后惡露不止、中風脫證、腹痛、泄瀉、完谷不化遺尿、遺精、陽痿、胃炎、膀胱炎、盆腔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為腹白線、腹橫筋膜,分布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再深層可及腹腔。
【操作】直剌0.5~1寸或向下斜刺2~3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腹腔,不可深刺。
(16)關元
【歸經】任脈。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上(圖2-12)。
【主治】中風脫證、虛勞里急、遺精、小便不利、產后惡露不止、陽痿、早泄、脫肛痢疾、尿頻、尿閉、赤白帶下、肝炎、腸炎、膀胱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為腹白線、腹橫筋膜,分布有肋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深層有肋下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再深層可及腹腔。
【操作】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1.5~2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膀胱,注射前囑患者排空膀胱,不可深刺。
(17)中極
【歸經】任脈。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上(圖2-12)。
【主治】月經不調、產后惡露不止、小便不利、陽痿、早泄、遺精、疝氣、水腫、腎炎、膀胱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為腹白線、腹橫筋膜,分布有髂腹下神經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支,深層有髂腹下神經和腹壁淺動脈。
【操作】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1.5~2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膀胱,注射前囑患者排空膀胱,不可深刺。
圖2-12 水道、歸來、氣海、關元、中極、曲骨穴
(18)曲骨
【歸經】任脈。
【定位】在下腹部,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上(圖2-12)。
【主治】少腹脹痛、遺尿、遺精、陽痿、疝氣、陰囊濕疹、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為腹白線或腹直肌、腹橫筋膜,分布有髂腹下神經皮支、腹壁淺動脈和陰部外淺動脈,深層有髂腹下神經腹支和腹壁下動脈,再深層可及膀胱。
【操作】直刺0.5~1.5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膀胱,注射前囑患者排空膀胱,不可深刺。
3.肩背腰骶部
(1)肩髃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三角肌區,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圖2-13)。
【主治】肩臂痛,風熱癮疹,半身不遂,上肢麻痹,瘰疬,癭氣,高血壓,肩、肘關節炎,肌肉萎縮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分布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和腋神經皮支,深層有腋神經肌支、肩胛上神經、胸肩峰動脈和旋肱后動脈。
圖2-13 肩髃穴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2~4ml。
(2)巨骨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肩胛區,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的凹陷中(岡上窩外端兩骨間凹陷中)(圖2-14)。
【主治】肩臂痛,半身不遂,上肢麻痹,肩、肘關節炎,肌肉萎縮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2~4ml。
(3)肩貞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在肩胛區,肩關節后下方,腋后紋頭直上l寸(圖2-14)。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不舉、肩臂疼痛、肩胛痛、耳鳴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肱二頭肌長頭、大圓肌,分布有肋間臂神經,深層有腋神經、橈神經和旋肱后動脈的分支。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2~4ml。
圖2-14 巨骨、肩貞、臑俞、肩髎穴
(4)臑俞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在肩胛區,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圖2-14)。
【主治】肩臂酸痛無力、肩胛疼痛、氣喘、乳癰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三角肌、岡下肌,分布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深層有腋神經、肩胛上神經和動脈的分支。
【操作】直刺或斜刺0.5~l寸。藥量2~4ml。
(5)肩髎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在三角肌區,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圖2-14)。
【主治】肩臂痛,半身不遂,上肢麻痹,瘰疬,癭氣,高血壓,肩、肘關節炎,肌肉萎縮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肩峰后下方,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動脈,分布有腋神經的肌支。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2~4ml。
(6)天宗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在肩胛區,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圖2-15)。
【主治】肩臂酸痛無力、肩胛疼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岡下窩中央岡下肌中,有旋肩胛動、靜脈肌支,布有肩胛上神經。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藥量2~4ml。
(7)秉風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在肩胛區,肩胛岡中點上方岡上窩中(圖2-15)。
【主治】肩臂酸痛無力、肩胛疼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肩胛骨岡上窩中央,表層為斜方肌,再下為岡上肌,有肩胛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和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藥量2~4ml。
(8)曲垣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在肩胛區,肩胛岡內側端上緣凹陷中(圖2-15)。
【主治】肩臂酸痛無力、肩胛疼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肩胛岡上緣,斜方肌和岡上肌中,有頸橫動、靜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肌支,布有第2胸神經后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藥量2-4ml。
(9)肩外俞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圖2-15)。
【主治】肩臂酸痛無力、肩胛疼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1胸神經后支內側皮支、肩胛背神經和副神經。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藥量2-4ml。
(10)肩中俞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圖2-15 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肩井穴
【定位】第7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2寸(圖2-15)。
【主治】肩臂酸痛無力、肩胛疼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第1胸椎橫突端,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1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肩胛神經和副神經。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肺臟,不可直刺太深,以免損傷。
(11)肩井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在肩胛區,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圖2-15)。
【主治】肩臂酸痛無力、肩胛疼痛、氣喘、乳癰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有斜方肌,深部為肩胛提肌與岡上肌,有頸橫動、靜脈分支,布有腋神經分支,深部上方為橈神經。
【操作】斜刺0.5~1寸。藥量2~4ml。本穴深部為肺尖,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肺臟。注射時,可采用提捏進針法。
(12)大杼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肩胛骨內緣至后正中線距離為3寸,1.5寸為其中點,下同)(圖2-16)。
【主治】身熱、項強、肩背痛、咳嗽、咽炎、扁桃體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分布有第1、2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和動脈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肺臟,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13)風門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6)。
【主治】傷風、咳嗽、哮喘、發熱頭痛、鼻塞流涕、項強、胸背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豎脊肌,分布有第2、3胸神經后側皮支及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2胸神經后支、第3胸神經后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肺臟,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14)肺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6)。
【主治】咳嗽、哮喘、吐血、潮熱、盜汗、肺炎、肺結核、頸淋巴結結核、百日咳、胸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豎脊肌,分布有第3、4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3胸神經后支的肌支、第4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l~2ml。本穴深部為肺臟,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15)厥陰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6)。
【主治】胸悶、胸痛、神經衰弱、頭項痛、呃逆、脹滿、嘔吐、氣管炎、心絞痛、肋間神經痛、胃痙攣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分布有第4、5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4、5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和肩胛背動脈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ml。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肺臟,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16)心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6)。
【主治】失眠健忘、夢遺、盜汗、癲癇、驚悸、心胸煩亂、胸痛、咳嗽、吐血、心肌炎、心包炎、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斜方肌、菱形肌下緣、豎脊肌,分布有第5、6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和第5、6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1~2ml。本穴深部為肺臟、心臟,不可深刺,以免損傷。
圖2-16膀胱經背部腧穴
(17)督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6)。
【主治】胸悶、胸痛、氣喘、腹痛、氣逆、皮疹瘙癢、心動過速、心絞痛、冠心病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分布有第6、7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胸背神經和第6、7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1~2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18)膈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6)。
【主治】咳嗽、氣喘、呃逆、食不下、嘔吐、潮熱、盜汗、貧血、胃炎、頸淋巴結結核、蕁麻疹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分布有第7、8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胸背神經和第7、8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1~2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19)肝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7)。
【主治】胸脅痛、目赤、目眩、吐血、脊背痛、腿痛、肝炎、膽囊炎、胃痙攣、肋間神經痛、結膜炎、角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分布有第9、10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胸背神經和第9、10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l~2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20)膽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7)。
【主治】腹脹、胸脅痛、黃疸、口苦、肺癆、咳嗽、潮熱、盜汗、膽結石、膽囊炎、肝炎、失眠、胸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背闊肌、豎脊肌,分布有第10、11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胸背神經、第10胸神經后支的肌支、第11胸神經后支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后動脈背側支分支。
【操作】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1~2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21)脾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 -17)。
【主治】腹脹、泄瀉、痢疾、嘔吐、黃疸、水腫、背痛、貧血、胃下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背闊肌、下后鋸肌、豎脊肌,分布有第11、12胸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11、12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相應的肋間后動脈背側支分支。
【操作】斜刺0.5~0.8寸。藥量1~2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22)胃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7)。
【主治】腹脹、腸鳴、胃脘痛、嘔吐、脊背痛、胃下垂、慢性胃炎、腸胃炎、肝炎、胰腺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背闊肌、下后鋸肌、豎脊肌,分布有第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12胸神經、第1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及相應的肋下動脈背側支分支。
【操作】斜刺0.5~0.8寸。藥量1~3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23)三焦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8)。
【主治】腹瀉、痢疾、腸鳴、腹脹、嘔吐、水腫、腰背痛、腎炎、肝硬化、糖尿病、心源性浮腫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背闊肌、下后鋸肌、豎脊肌,分布有第1、2腰神經后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1、2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及相應的腰動脈背側支分支。
【操作】斜刺或直刺0.5~1寸。藥量1~3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24)腎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 -18)。
【主治】陽痿、遺精、遺尿、尿血、腰痛、月經不調、水腫、耳鳴、耳聾、腎炎、腎下垂、不孕癥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分布有第2、3腰神經后內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2、3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和相應腰動脈背側支分支。
【操作】直刺0.5~1寸,或向脊柱斜刺,勿向外斜刺。藥量2~3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25)大腸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圖2-18)。
【主治】腹瀉、痢疾、脫肛、腹脹、便秘、腰痛、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盆腔炎、前列腺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分布有第4、5腰神經后內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4、5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和相應腰動脈背側支分支。
【操作】直刺0.5~1.2寸。藥量2~3ml。
(26)膏盲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脊柱區,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圖2-16)。
【主治】肺癆、咳嗽、氣喘、小便不利、遺精、健忘、完谷不化、貧血、胃腸功能紊亂、腰肌勞損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分布有第4、5胸神經后外側皮支的分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膈神經、肩胛背神經和第4、5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并有肩胛背神經和動脈經過。
【操作】斜刺0.5~0.8寸。藥量2~3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肺臟。
(27)志室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腰區,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圖2 -18)。
【主治】陽痿、遺精、水腫、小便不利、腰背痛、腎炎、前列腺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背闊肌、豎脊肌,分布有第1、2腰神經后外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1、2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和第1、2腰背動脈分支。
【操作】斜刺0.5~0.8寸。藥量1~3ml。不可深刺,以免損傷穴下重要臟器。
圖2-18 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志室穴
(28)白環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骶區,橫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1.5寸(圖2-19)。
【主治】遺精、遺尿、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腰骶疼痛、痔、前列腺炎、膀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腰骶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臀大肌、梨狀肌,分布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臀下皮神經和臀下動脈分支。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2~3ml。
(29)上髎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骶區,正對第1骶后孔中(圖2-19)。
【主治】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遺精、陽痿、腰骶痛、子宮內膜炎、盆腔炎、不孕癥、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分布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骶外側動脈分支和第1骶神經后支的肌支。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2~4ml。
(30)次髎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骶區,正對第2骶后孔中(圖2-19)。
【主治】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遺精、陽痿、腰骶痛、子宮內膜炎、盆腔炎、不孕癥、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分布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骶外側動脈分支和第2骶神經后支的肌支。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2~4ml。
(31)秩邊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骶區,橫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圖2-19)。
【主治】腰骶關節痛、小便不利、便秘、痔疾、下肢痿痹、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炎、膀胱炎、睪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臀大肌、梨狀肌下緣,分布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臀下神經和動脈分支,并有股后皮神經和坐骨神經經過。
【操作】直刺1.5~2寸。藥量2~4ml。
圖2 -19 白環俞、上髎、次髎、秩邊
(32)大椎
【歸經】督脈。
【定位】在脊柱區,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圖2-20)。
【主治】熱病、瘧疾、咳嗽、氣喘、骨蒸潮熱、頭痛、項強、風疹、感冒、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肺氣腫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分布有第8頸神經后支皮支,深層有第8頸神經后支和頸橫動脈。
【操作】微向上斜刺1~1.5寸。藥量2~3ml。本穴深部為椎管,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脊髓。
(33)陶道
【歸經】督脈。
【定位】在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圖2 -20)。
【主治】發熱、頭痛、背強、類風濕性關節炎、脊髓炎、肺結核、百日咳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分布有胸神經后支皮支,深層有胸神經后支和肋間動脈背側支。
【操作】微向上斜刺1~1.5寸。藥量2~3ml。本穴深部為椎管,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脊髓。
(34)身柱
【歸經】督脈。
【定位】在脊柱區,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圖2-20)。
【主治】咳嗽、氣喘、腰背強痛、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分布有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有胸神經后支和肋間動脈背側支。
【操作】針尖略向上斜刺0.7~1寸。藥量2~3ml。本穴深部為椎管,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脊髓。
(35)至陽
【歸經】督脈。
【定位】在脊柱區,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圖2-20)。
【主治】咳逆、胸引背痛、胃寒、腸鳴、黃疸、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肝炎、膽囊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分布有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有胸神
經后支和肋間動脈背側支。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藥量2~3ml。本穴深部為椎管,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脊髓。
圖2-20 大雅、陶道、身柱、至陽穴
(36)命門
【歸經】督脈。
【定位】在脊柱區,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圖2-21)。
【主治】陽痿、遺精、遺尿、腰肌勞損、背強、頭暈、耳鳴、泄瀉、白帶多、胃下垂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胸腰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局部有腰動脈后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分布有腰神經后支的內側支。
【操作】針尖略向上直刺1~1.5寸。藥量1~2ml。
(37)腰陽關
【歸經】督脈。
【定位】在脊柱區,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圖2-21)。
【主治】腰肌勞損、腰骶疼痛、下肢痿痹、陽痿、遺精、遺尿、泄瀉、白帶多、月經不調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胸腰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局部有腰動脈后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分布有腰神經后支的內側支。
【操作】針尖略向上直刺1~1.5寸。藥量1~2ml。
(38)長強
【歸經】督脈。
【定位】在會陰區,尾骨下方,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圖2-21)。
【主治】便血,泄瀉,便秘,脫肛,痔,陰部濕癢,腰脊、尾骶部疼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肛尾韌帶、肛門外括約肌深部、肛提肌,分布有肛神經皮支(屬陰部神經),深層有肛神經肌支和肛動脈(陰部動脈分支)。
【操作】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斜刺0.5~1寸,不可刺穿直腸。藥量2~3ml。
圖2 -21 命門、腰陽關、長強穴
4.上肢
(1)天府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在臂前區,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圖2-22)。
【主治】氣喘、鼻出血、肘痛、目眩、瘧疾、癭氣、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扁桃體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肱二頭肌長頭,淺層有頭靜脈經過和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肱動脈和肱靜脈的分支及肌皮神經。
【操作】直刺0.5~0.8寸。藥量2~3ml。
(2)俠白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在肩前區,腋前紋頭下4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圖2-22)。
【主治】氣喘、鼻出血、肘痛、目眩、瘧疾、癭氣、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扁桃體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肱二頭肌外側溝中,當頭靜脈及橈動、靜脈分支處,布有臂外側皮神經,當肌皮神經經過處。
【操作】直刺0.5~0.8寸。藥量2~3ml。
(3)尺澤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在肘區,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中(圖2-22)。
【主治】咳喘氣逆、咳血、潮熱、咽喉腫痛、嘔吐、腹瀉、胸脅脹痛、發熱、肘臂攣痛、肺炎、胸膜炎、急慢性胃炎、無脈癥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肱橈肌起始部、肱肌,淺層有頭靜脈、前臂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干、橈神經深支、肌皮神經和橈側副動脈前支。
【操作】直刺0.5~0.8寸。藥量2~3ml。
圖2-22天府、俠白、尺澤穴 圖2-23孔最穴
(4)孔最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7寸,尺澤與太淵連線上(圖2-23)。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肘臂攣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肱橈肌、橈側腕屈肌、旋前圓肌、拇長屈肌,淺層有頭靜脈、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深層有橈神經淺支及深支、正中神經、橈動脈及其深支和橈返動脈。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2~3ml。
(5)列缺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在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5寸,拇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拇長展肌腱溝的凹陷中(圖2-24)。
【主治】傷風、頭項強痛、咽喉腫痛、咳嗽、氣喘、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齒痛、偏頭痛、手腕無力、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三叉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拇長展肌、肱橈肌、旋前方肌,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深層有橈神經深支、正中神經肌支和橈動脈、橈靜脈。
【操作】斜刺,針尖向肘微斜刺0.5~1寸。藥量1~2ml。本穴皮肉淺薄,宜采用提捏進針法,以免刺到橈骨引起疼痛。
(6)魚際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在手外側,第1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圖2-24)。
【主治】咳嗽、吐血、咽喉腫痛、發熱、失音、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扁桃體炎、乳腺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拇短展肌、拇對掌肌、拇短屈肌,淺層有正中神經皮支和前臂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肌支、尺神經肌支和拇主要動脈與靜脈回流支通過。
【操作】直刺0.5~0.7寸。藥量1~2ml。
(7)合谷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圖2-25)。
【主治】牙痛、臂腕痛、頭痛、目赤腫痛、咽痛、痛經、鼻衄、牙關緊閉、口眼歪斜、耳聾、痄腮、熱病多汗及無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流行性感冒、顏面神經痙攣及麻痹、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第1骨間背側肌、拇收肌,分布有橈神經淺支、尺神經深支和手背靜脈網、掌背動脈及食指橈側動脈。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1~2ml。
圖2 -24 列缺、魚際穴
圖2 -25 合谷、陽溪穴
(8)陽溪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腕區,腕背側遠端橫紋橈側,橈骨莖突遠端,解剖學“鼻煙窩”凹陷中(圖2-25)。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牙痛、咽喉腫痛、耳聾、耳鳴、手腕痛、小兒消化不良、結膜炎、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腕關節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伸肌支持帶(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分布有橈神經淺支和頭靜脈,深層有骨間后神經和動脈。
【操作】直刺0.3~0.6寸。藥量l~2ml。
(9)手三里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前臂,肘橫紋下2寸,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圖2-26)。
【主治】手臂痛、偏癱、手臂麻木、牙痛頰腫、喉痛、鼻塞、耳鳴、腹痛、腹瀉、肩關節周圍炎、肘關節炎、腮腺炎、淋巴結炎、乳腺炎、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旋后肌,分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深支、橈神經肌支和橈返動脈。
【操作】直刺0.5~0.8寸。藥量2~3ml。
(10)曲池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肘區,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圖2-26)。
【主治】目赤痛,牙痛,咽喉腫痛,瘰疬,痢疾,丹毒,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流行性感冒,喉炎,扁桃體炎,結膜炎,蕁麻疹,肩、肘關節炎,高血壓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肌、肘肌,分布有前臂后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干通過,并有橈神經肌支、肌皮神經肌支、橈側副動脈和橈返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0.5~1.5寸。藥量2~3ml。
(11)肘髎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肘區,肱骨外上髁上緣,髁上嵴的前緣(圖2-26)。
【主治】目赤痛,牙痛,咽喉腫痛,癮疹,瘰疬,痢疾,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流行性感冒,喉炎,扁桃體炎,結膜炎,蕁麻疹,肩、肘關節炎,高血壓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肱骨外上髁上緣肱橈肌起始部、肱三頭肌外緣,有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操作】直刺0.5~1.5寸。藥量2~3ml。
(12)手五里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臂部,肘橫紋上3寸,曲池與肩髃連線上(圖2-26)。
【主治】蕁麻疹,肩、肘關節炎,肩、肘關節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操作】直刺0.5~1.5寸。藥量2~3ml。
(13)天泉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定位】在臂前區,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圖2-26)。
【主治】胸脅痛、咳逆、惡風寒、肩臂痛、心絞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肱二頭肌、喙肱肌,分布有臂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肌皮神經肌支和肱動脈分支。
【操作】向胸外側斜刺0.5~0.8寸。藥量2~3ml。
(14)臂臑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緣處(圖2-26)。
【主治】蕁麻疹,肩、肘關節炎,肩、肘關節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旋肱后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干。
【操作】直刺0.5~1.5寸。藥量2~4ml。
圖2-26 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天泉穴
(15)神門
【歸經】手少陰心經。
【定位】在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圖2-27)。
【主治】失眠,心煩,心慌,多夢,健忘,胸痛,目黃,無脈癥,舌肌麻痹,心肌內、外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分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深層有尺神經、尺動脈本干經過。
【操作】微向上斜刺0.3~0.5寸。藥量0.5~2ml。
(16)后溪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手內側,第5掌指關節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圖2-27)。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落枕、手指麻木、腰部扭傷、熱病、瘧疾、急性腰扭傷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分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和掌背動脈,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小指尺掌側動脈分支。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1~2ml。
(17)間使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定位】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圖2-27)。
【主治】心悸、心痛、煩躁、胃痛、嘔吐、瘧疾、熱病、腋腫、肘攣、心肌炎、心絞痛、心律失常、肝炎、胃炎、扁桃體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穴區內血管、神經同郄門穴。
【操作】直刺0.5~1.5寸。藥量1~2ml。
圖2-27 神門、后溪、大陵、內關、間使、曲澤穴
(18)內關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定位】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圖2-27)。
【主治】嘔吐、呃逆、胃脘痛、胸脅痛、心悸、熱病、肘臂攣痛、膈肌痙攣、心肌炎、心律不齊、心絞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旋前方肌,分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和前臂正中靜脈,深層有正中神經干和正中動脈經過,并有骨間前神經和骨間前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0.5~1.5寸,或斜刺1~2寸。藥量1~2ml。
(19)大陵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定位】在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圖2~27)。
【主治】胸脅痛、心悸、胃脘痛、嘔吐、心煩痛.腕關節痛、休克、心內膜炎、中暑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腕橫韌帶,分布有腕掌側淺靜脈網和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層有正中神經和腕掌側動脈。
【操作】直刺或向掌側直刺0.3~0.5寸。藥量0.5~2ml。
(20)曲澤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定位】在肘前區,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凹陷中(圖2-27)。
【主治】目赤痛,牙痛,咽喉腫痛,上肢不遂,手臂腫痛,流行性感冒,喉炎,扁桃體炎,結膜炎,蕁麻疹,肩、肘關節炎,高血壓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當肱動、靜脈處,布有正中神經的主干。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1~2ml。穴區下有肱動、靜脈及正中神經干通過,注意避讓,以免刺傷。
(21)中渚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在手背,第4、5掌骨間,第4掌指關節近端凹陷中(圖2-28)。
【主治】耳鳴、耳聾、頭痛、咽喉腫痛、手指不能屈伸、肘臂痛、扁桃體炎、角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骨間背側肌,分布有手背靜脈網和尺神經皮支,深層有尺神經肌支和掌背動脈。
【操作】針尖稍向上斜刺0.5~1.5寸。藥量1~2ml。
(22)外關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圖2-29)。
【主治】前頭痛、感冒、高熱、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肋痛、肘臂痛不能屈伸、手指不能握物、偏癱、肺炎、角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小指伸肌、示指伸肌,分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骨間后神經和骨間動脈。
【操作】直刺1~1.5寸或斜刺1~2寸。藥量2~3ml。
圖2-28 中渚、外關、天井、陽池穴
(23)天井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在肘后區,肘尖上1寸凹陷中(圖2-28)。
【主治】前頭痛、感冒、高熱、耳聾、耳鳴、目赤腫痛、瘰疬、脅肋痛、肘臂痛不能屈伸、手指不能握物、偏癱、肺炎、角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肱骨下端后面鷹嘴窩中,有肱三頭肌腱,有肘關節動、靜脈網;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
【操作】直刺0.5~1寸或斜刺1~1.5寸。藥量2~3ml。
(24)陽池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在腕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中(圖2-28)。
【主治】前頭痛、感冒、高熱、耳聾、耳鳴、目赤腫痛、瘰疬、脅肋痛、肘臂痛不能屈伸、手指不能握物、偏癱、肺炎、角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有皮下手背靜脈網、第4掌背動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操作】斜刺1~1.5寸。藥量2~3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