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TCM theory
穴位注射常用腧穴(二)
5.下肢
(1)足三里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穴下3寸,犢鼻穴與解溪穴連線上(圖2-29)。
【主治】胃痛、腹痛、嘔吐、泄瀉、便秘、腹脹、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腳氣、虛勞贏瘦、腸炎、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胃下垂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深神經肌支和脛前動脈,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經過。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5ml。
(2)上巨虛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穴下6寸,犢鼻穴與解溪穴連線上(圖2-29)。
【主治】胃痛、腹痛、嘔吐、泄瀉、便秘、腹脹、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腳氣、虛勞贏瘦、腸炎、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胃下垂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5ml。
圖2-29 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梁丘、血海穴
(3)條口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穴下8寸,犢鼻穴與解溪穴連線上(圖2-29)。
【主治】腹痛、泄瀉、痢疾、偏癱、小腿痛、下肢痿痹、肩關節周圍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深神經肌支和脛前動脈,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經過。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5ml。
(4)下巨虛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穴下9寸,犢鼻穴與解溪穴連線上(圖2 -29)。
【主治】胃痛、腹痛、嘔吐、泄瀉、便秘、腹脹、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腳氣、虛勞贏瘦、腸炎、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胃下垂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5ml。
(5)豐隆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圖2-29)。
【主治】痰多、咳嗽、頭痛、眩暈、嘔吐、梅核氣、下肢痿痹、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甲亢、坐骨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脛前動脈,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和腓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5ml。
(6)梁丘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股前區,髕底上2寸,股外側肌與股直肌肌腱之間(圖2-29)。
【主治】下肢酸痛、腿部痙攣、腹痛、腹脹、腹瀉、痢疾、胃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5ml。
(7)血海
【歸經】足太陰脾經。
【定位】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圖2-29)。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皮膚瘙癢、丹毒、膝關節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股內側肌,分布有股神經前皮支和大隱靜脈屬支,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和膝上內側動脈。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5ml。
(8)三陰交
【歸經】足太陰脾經。
【定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圖2-30)。
【主治】腹痛腸鳴、泄瀉、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經閉、帶下、不孕、子宮脫垂、腸炎、消化不良、神經衰弱、高血壓及下肢內側病癥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趾長屈肌、脛骨后肌、■長屈肌,分布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的分支。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4ml。
圖2-30 三陰交、陰陵泉穴
(9)陰陵泉
【歸經】足太陰脾經。
【定位】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圖2-30)。
【主治】腹脹、腹水、下肢水腫、尿閉、尿失禁、遺精、陽痿、膝部腫痛、腳氣、痢疾、腎炎、子宮脫垂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半腱肌腱、腓腸肌內側頭,分布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深層有脛神經肌支和膝下內動脈,再深層有脛神經本干和腘動脈本干經過。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2~4ml。
(10)承扶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股后區,臀溝的中點(圖2-31)。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便秘,小便不利,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重癥肌無力,進行性營養不良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臀大肌、半腱肌與股二頭肌之間,分布有股后皮神經分支,深層有臀下神經、臀下動脈分支,并有坐骨神經和股后皮神經本干經過。
【操作】直刺1~2寸。藥量3~5ml。
(11)委陽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膝部,腘橫紋上,股二頭肌腱的內側緣(圖2-31)。
【主治】腹滿、小便不利、腰背痛、膝或腘窩部痙攣或疼痛、膀胱炎、腎炎、急性胃腸炎、坐骨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腓腸肌外側頭,分布有股后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分支和膝上外動脈分支,并有腓總神經本干經過。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3~5ml。注射時,應避開腓總神經,以免損傷。
(12)委中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膝后區,腘橫紋中點(圖2-31)。
【主治】腰背痛、腿痛、急性腹痛、中暑、吐瀉、小便不利、遺尿、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小兒麻痹癥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腘窩內脂肪組織,分布有股后皮神經,深層有腓腸肌內側皮神經起始端、脛神經干和腘動脈、腘靜脈經過。
【操作】直刺0.8~1.5寸。藥量3~5ml。注射時,應避開深部神經干和血管,以免刺傷。
圖2-31 承扶、委陽、委中穴
(13)承山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小腿后區,腓腸肌兩肌腹與肌腱交接處(圖2-32)。
【主治】腳前痛、腰腿痛或拘急、痔、脫肛、便秘、扁桃體炎、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腓腸肌、比目魚肌,分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脛后動脈分支,并有腓腸內側神經本干、小隱靜脈、脛神經和脛后動脈本干經過。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1~1.2寸。藥量3~5ml。注射時,應避開深部神經干和血管,以免刺傷。
(14)昆侖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圖2-32)。
【主治】后頭痛、眩暈、項背痛、鼻衄、腰痛、下肢癱瘓、足跟腫痛、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踝關節痛、高血壓、內耳性眩暈、心絞痛、甲狀腺腫大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腓骨短肌腱與跟腱之間,分布有腓腸神經分支和小隱靜脈屬支及腓腸神經與小隱靜脈本干,深層有外踝后動脈分支。
【操作】針尖向內踝前方直刺0.5~1寸。藥量2~3ml。
圖2-32 承山、昆侖、太溪、照海穴
(15)太溪
【歸經】足少陰腎經。
【定位】在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圖2-32)。
【主治】月經不調、遺尿、陽痿、遺精、牙疼、耳聾、耳鳴、脫發、腰痛、咳喘、下肢癱瘓、足跟痛、足底痛、腎炎、膀胱炎、習慣性流產、踝關節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長屈肌,分布有隱神經分支和大隱靜脈屬支分支,深層有脛神經、脛后動脈本干經過,并有它們的分支分布。
【操作】向外踝方向直刺1~1.5寸。藥量2~3ml。注射時,注意避讓深部的神經和血管,以免損傷。
(16)照海
【歸經】足少陰腎經。
【定位】內踝高點正下方凹陷中(圖2-32)。
【主治】月經不調、遺尿、陽痿、遺精、牙疼、耳聾、耳鳴、脫發、腰痛、咳喘、下肢癱瘓、足跟痛、足底痛、腎炎、膀胱炎、踝關節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點處,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本干。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1~2ml。
(17)環跳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在臀區,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圖2-33)。
【主治】腰髖痛、偏癱、腳氣、水腫、坐骨神經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多發性神經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臀大肌,分布有臀下皮神經、髂腹下神經、臀上皮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深層有坐骨神經干經過,并有臀下神經和臀下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或微向前刺2~3寸。藥量4~5ml。注射時,注意不要將藥物直接注射到坐骨神經干,以免損傷。
(18)居髎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在臀區,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圖2-33)。
【主治】腰髖痛、偏癱、坐骨神經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多發性神經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淺層為闊筋膜張肌,深部為股外側肌,有旋髂淺動、靜脈分支及旋股外側動、靜脈升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操作】直刺或微向前刺2~3寸。藥量4~5ml。
(19)風市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貼于大腿時,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脛束后緣(圖2-33)。
【主治】下肢偏癱、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分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脈降支。
【操作】直刺1~2寸。藥量3~5ml。
(20)陽陵泉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圖2-33)。
【主治】下肢癱瘓、麻木,腰腿痛,黃疸,脅肋痛,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肋間神經痛,肝炎,膽囊炎,高血壓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腓骨長肌、趾長伸肌,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腓淺神經、腓深神經和脛前動脈、膝下外側動脈。
【操作】直刺1~2寸。藥量2~4ml。
(21)懸鐘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圖2-34)。
【主治】偏癱,下肢痛,偏頭痛,腳氣,落枕,瘰疬,胸腹脹痛,膝、踝關節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氣管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趾長伸肌,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腓動脈穿支,再深層有小腿骨間膜及腓動脈、腓靜脈經過。
【操作】直刺1~1.3寸。藥量2~4ml。
圖2-33 環跳、居醪、風市、陽陵泉穴 圖2-34 懸鐘穴
(22)解溪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踝區,踝關節前面中央凹陷中,在■長伸肌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相當于內外踝連線的中點(圖2-35)。
【主治】下肢酸痛、腿部痙攣、腹痛、腹脹、腹瀉、痢疾、胃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長伸肌與趾長伸肌腱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有腓淺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
【操作】直刺1~2寸。藥量1~2ml。
(23)丘墟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圖2-35)。
【主治】偏頭痛、脅肋痛、瘧疾、頸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中風偏癱、膽道疾患、心絞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小腿十字韌帶、趾短伸肌,分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腓淺神經皮支,深層有腓深神經肌支和外踝前動脈。
【操作】向內踝下緣方向直刺1~1.5寸。藥量2~3ml。
(24)太沖
【歸經】足厥陰肝經。
【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處(圖2-35)。
【主治】頭痛、眩暈、昏迷、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癃閉、腳軟無力、高血壓、肝炎、顏面神經疾病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第1跖骨間背側肌、■收肌斜頭,分布有趾背神經和足背靜脈網,深層有足底外側神經和第1跖背動脈。
【操作】直刺0.8~1寸。藥量2~3ml。
圖2-35 解溪、丘墟、太沖、行間穴
(25)行間
【歸經】足厥陰肝經。
【定位】在足背,第1、2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圖2-35)。
【主治】胸脅脹痛、頭痛、眩暈、月經不調、崩漏、腸疝痛、遺精、癃閉、睪丸炎、面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內有趾背神經和趾背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1~2寸。藥量1~2ml。
(二)奇穴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脈系統的腧穴,又稱“經外奇穴”。下面介紹常用奇穴:
(1)太陽
【定位】在頭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橫指的凹陷中(圖2-36)。
【主治】偏正頭痛、目赤腫痛、目眩、目澀、頭暈、上牙痛、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顳筋膜及顳肌中,局部有顳淺動、靜脈,分布有三叉神經第2、3分支及面神經顳支。
【操作】直刺0.3~0.5寸。藥量0.5~1ml。
(2)魚腰
【定位】在頭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圖2-36)。
【主治】眼肌麻痹、目赤腫痛、面神經麻痹、眶上神經痛、近視、結膜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眼輪匝肌中,局部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眶上神經、面神經分支。
【操作】沿皮與額平面呈30°角刺入0.3~0.5寸。藥量0.5~1ml。
圖2-36 太陽、魚腰穴 圖2-37 頸夾脊穴
(3)頸夾脊
【定位】位于項部正中線兩側,第1~7頸椎棘突下緣旁開0.5寸處,一側7穴,兩側共14穴(圖2-37)。
【主治】頸項強痛。
【操作】直刺0.3~0.5寸。藥量1~2ml。
(4)夾脊
【定位】在脊柱區,第1胸椎~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l7穴,左右共34穴(圖2-38)。
【主治】適應證廣泛,主治督脈病及臟腑病。
【穴區重要解剖】在背肌淺層及背肌深層(豎脊?。┲?,穴區淺層有胸或腰神經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胸或腰神經后支和肋間后動脈、腰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藥量1~3ml。
(5)定喘
【定位】在脊柱區,橫平第7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0.5寸(圖2-38)。
【主治】咳嗽、哮喘、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上肢病癥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頭夾肌、頭半棘肌中,穴區淺層有頸神經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頸神經后支的肌支、副神經和頸橫動脈、頸深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藥量1~2ml。
(6)腰眼
【定位】在腰區,橫平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約3.5寸凹陷中(圖2-38)。
【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經痛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背闊肌、腰方肌中,穴區淺層有第3腰神經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第4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和腰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2~3ml。
圖2-38 夾脊、定喘、腰眼穴 圖2-39 肩前穴
(7)肩前
【定位】在肩部,正坐垂臂,當腋前皺襞頂端與肩髃穴連線的中點(圖2-39)。
【主治】肩痛、肩不能抬舉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三角肌中,穴區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分布,深層有腋神經、肌皮神經和胸肩峰動脈分布。
【操作】直刺0.5~1寸。藥量1~2ml。
(8)落枕
【定位】手背第2、3掌骨間,指掌關節后約0.5寸(圖2-40)。
【主治】落枕、肩臂痛、胃痛、手背部病癥等。
【穴區重要解剖】穴區下為骨間背側肌,分布有手背動脈、手背靜脈網及尺神經手背支。
【操作】直刺或斜刺0.5~l寸。藥量1~2ml。
(9)膝眼
【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犢鼻(圖2-41)。
【主治】鶴膝風,中風,腿疼,腿膝紅腫、不得屈伸,腳氣等。
【穴區重要解剖】淺層有隱神經分支和股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股神經關節支和膝關節動脈網分布。
【操作】直刺0.5~1.5寸。藥量2~4ml。
圖2-40 落枕穴
(10)闌尾
【定位】在小腿外側,髕韌帶外側凹陷下5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圖2-41)。
【主治】下肢麻痹或癱瘓、足下垂、急慢性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
【穴區重要解剖】局部有脛骨前肌、趾長伸肌,有脛前動脈,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腓深神經。
【操作】直刺1.5~2寸。藥量2~4ml。
(11)膽囊
【定位】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直下2寸(圖2-41)。
【主治】急性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癥、膽絞痛、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等。
【穴區重要解剖】在腓骨長肌與趾長伸肌間,有脛前動、靜脈,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支,深部有腓深神經。
【操作】直刺1~1.5寸。藥量2~4ml。
圖2-41 內膝眼、犢鼻、膽囊、闌尾穴
(三)阿是穴
阿是穴是指既無固定名稱,也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病變局部或其他陽性反應點等作為施術部位的一種腧穴,又名“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
相傳在古時候,有中醫為患者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無意中按到患者某處,患者的疼痛得到舒緩。醫者于是在該處周圍摸索,患者呼喊:“啊……是這里了,是這里了。”醫者加以針灸,果然使病情好轉。于是把這一個特別的穴位命名為“阿是穴”。阿是穴也就這樣流傳于世。阿是穴首見于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借驗,故云阿是穴也。”
穴位注射中,對于許多痛證的治療,尤其是頸、肩、腰、腿痛等軟組織損傷疾病,多采用痛點(阿是穴)注射,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三、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每一個腧穴均有其主治特點,但總體上分析,腧穴的治療作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一定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