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Modern research
穴位的作用特點
(一)穴位的相對特異性
穴位的相對特異性是指穴位與非穴位、穴位與穴位之間對機體調節功能的范圍和強度存在程度差異。由于每個穴位都有自己相對敏感的“靶”臟腑(通常指穴位所屬經絡相聯系的臟腑,如足三里與胃、內關與心),刺激某一穴位通常只對它的“靶”臟腑系統發生較明顯的影響,故表現出穴位功能的相對特異性。在穴位注射中,不同穴位注入同種等量藥物,其治療效果存在差異。劉祖舜、周愛玲等[41]在這一方面做過大量研究,相關研究結果摘錄如下:
1.對三陰交、復溜、三陰交旁(即非穴位)及靜脈注射速尿,機體排鈉、排鉀、利尿效應的比較 將10名健康男性按不同途徑注入速尿,其途徑有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復溜(屬足少陰腎經穴)、三陰交旁(三陰交旁開2.0cm)及靜脈注射給藥,每星期注射1次,連續4次。注藥后15、30、60、120分鐘分別收集尿液,記尿量,測尿鈉、尿鉀濃度。結果顯示,三陰交穴注射速尿后0~15分鐘排鈉、排鉀、利尿量與靜脈組相當,顯著大于復溜組與三陰交旁組。結果表明,三陰交穴注射速尿,其利尿效果優于復溜和三陰交旁,體現了三陰交功能的相對特異性。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亦為足三陰經(肝經、脾經和腎經)的交會穴,可通調肝脾腎三經之經氣,通運下焦,具有健脾利水、疏肝益腎之功效,因此其相對于復溜和三陰交旁,注入速尿后的利尿作用更為顯著。
2.對小鼠“委中”、“三陰交”、“內關”注射速尿后效應的比較 小鼠不同穴位注射等量速尿,觀察其排鈉、利尿作用。結果顯示,“委中”穴排鈉、利尿作用比“內關”穴和“三陰交”穴更強、更持久。說明“委中”穴與其他兩穴比較,表現出了其利尿作用的相對特異性。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膀胱經的合穴,而內關與三陰交分屬于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太陰脾經。委中對于膀胱功能的調節具有更為明顯的效果。此外,有學者[42]用高頻超聲觀察針刺對輸尿管、膀胱的影響,發現毫針針尖刺入委中穴,到達半腱肌與股二頭肌肌腱之間的筋膜間隙時產生得氣感(局部酸脹),可引起輸尿管蠕動增強。在穴位注射時,注射器的針頭代替毫針刺人委中,待得氣后注入速尿可加強得氣感,引起輸尿管蠕動增強,加上速尿本身的藥理作用,可使利尿作用發揮得更為顯著。
3.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比較研究 周愛玲等[41]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抗膽堿酯酶藥,有促胃腸動力作用),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注藥后胃腸蠕動強度顯著大于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和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注藥。寧秋香[43]觀察不同穴位注射胃復安,足三里穴預防癌癥化療后嘔吐的臨床療效優于內關穴和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四總穴歌》中也記載“肚腹三里留”,是指肚腹的疾病可取足三里穴治療,說明若病在脾、胃、腸,皆可取足三里調治,其效果優于其他穴位,這也體現了足三里對胃腸病調節的相對特異性。
(二)穴位的放大作用
穴位的放大作用是指穴位對藥物的藥效具有放大作用,表現為:相同劑量的藥物在穴位注射產生的藥效,與靜脈注射相當或超過靜脈注射,強于皮下或肌內注射;或達到相同藥效時,穴位注射的藥物劑量小于肌內注射。樓孝惠[44]研究表明,小劑量(2萬U)干擾素進行穴位注射治療乙型肝炎的效果等同于上臂三角肌深部皮下注射300萬U干擾素的療效。蔣莉萍等[45]觀察到足三里穴注射可樂定(一種老式降壓藥,也用于一些痛證的治療,目前較少使用)鎮痛的效果顯著大于腹腔、皮下注射組,表明可樂定經穴位注射后,其鎮痛作用得到提高。穴位注射時,藥物的藥效得到提高,與穴位的結構和功能特點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穴位處的血管密集程度是非穴位處的4倍,使得穴位處藥物更容易被吸收而發揮作用。
(三)穴位的協同作用
研究表明,具有協同作用的穴位配合使用能夠增強藥物療效,如蔣道榮等[46]用茵梔黃(退黃利膽護肝藥物)進行穴位注射治療α-萘異氰酸酯(一種有毒化學藥品,可損壞肝細胞)所致大鼠急性黃疸型肝炎,“足三里”穴和“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同時注射的療效優予相同劑量“足三里”、“陽陵泉”和“內關”的單穴注射。此外,肝炎靈對小鼠實驗性四氯化氮肝炎的保護作用以“三陰交”配“足三里”的療效更為明顯,優于“三陰交”、“足三里”、“內關”的單穴注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