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Modern research
穴位注射的臨床應用
穴位注射療法初創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該療法得到推廣和應用。到70年代,穴位注射療法已經應用于臨床內、外、婦、兒、皮膚、五官各科的各類疾病治療。90年代中期,穴位注射療法采用的穴位從少到多,所用的藥物擴大到上百種,治療病癥也擴大到數百種,使穴位注射療法沿用至今。有學者[40]專門對194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0日各個數據庫發表的穴位注射臨床研究報道做過統計,通過計算機檢索穴位注射文獻共13207篇,經篩選錄入數據庫的文獻計3774篇。統計中顯示,穴位注射療法運用于治療臨床疾病共計148種,其中,內科疾病最多,其次為外科疾病,婦科最少。各科疾病的文獻報道見表6-1:
表6-1 穴位注射的臨床疾病病譜
學科 |
|
具體疾病 |
科屬頻次 |
科屬百分比 |
疾病個數 |
疾病百分比 |
內科 |
|
|
1773 |
46.98% |
52 |
35.14% |
|
呼吸系統 |
哮喘(127)咳嗽(50)發熱(16)肺癆(8)感冒(4)肺癰(2) |
|
|
|
|
|
循環系統 |
胸痹(24)心悸(16)怔忡(2) |
|
|
|
|
|
消化系統 |
呃逆(250)腹痛(60)腹脹(55)脅痛(49)嘔吐(47)胃脘痛(45)泄瀉(34)咯血(21)胃緩(14)便秘(10)痞滿(9)蛔厥(8)腹瀉(6)黃疸(5)梅核氣(4)鼓脹(2)噎膈(1)厭食(1) |
|
|
|
|
|
泌尿生殖系統 |
癃閉(151)淋證(80)水腫(4)尿頻(3)尿失禁(3)尿濁(1) |
|
|
|
|
|
內分泌系統 |
消渴(7)汗證(2) |
|
|
|
|
|
血液系統 |
紫癜(9) |
|
|
|
|
|
神經系統 |
頭痛(119)面癱(101)中風(89)眩暈(73)痿證(68)面痛(39)面瞤(36)不寐(26)郁證(17)癡呆(6)癲癇(6)厥逆(2)嗜睡(1)失眠(1) |
|
|
|
|
|
亞健康 |
虛勞(57)亞健康(2) |
|
|
|
|
外科 |
|
腰腿痛(247)漏肩風(130)頸痹(126)鶴膝風(119)傷筋(51)肘勞(31)腸癰(24)筋痹(21)背痛(17)足跟痛(17)肌痹(11)乳癰(11)痔瘡(8)脈痹(5)脫肛(4)骨痿(3)皮痹(3)歷節風(3)落枕(3)肉刺(3)筋瘤(2)乳癖(2)傷口不愈合(2)凍瘡(1)癭瘤(l)脫疽(1)骨折(l) |
847 |
22.44% |
27 |
18.24% |
男科 |
|
陽痿(13)遺精(2)血精(1) |
16 |
0.42% |
3 |
2.02% |
婦科 |
|
婦人腹中痛(67)惡阻(28)痛經(26)絕經前后諸癥(12)分娩疼痛(6)不孕(6)陰挺(5)難產(5)月經不調(4)崩漏(3)胎漏(2)帶下(2)胎動不安(1) |
167 |
4.42% |
13 |
8.78% |
兒科 |
|
小兒腹瀉(123)五遲五軟(58)小兒遺尿(44)小兒哮喘(25)小兒咳嗽(12)頓咳(10)小兒感冒(8)小兒脫肛(5)小兒耳聾(4)小兒面癱(4)痄腮(4)小兒蛔厥(3)小兒厭食(2)小兒腹痛(1) |
303 |
8.03% |
14 |
9.46% |
傳染科 |
|
腸澼(14)瘧疾(1) |
15 |
0.40% |
2 |
1.35% |
皮膚科 |
|
癮疹(74)蛇串瘡(58)粉刺(42)牛皮癬(40)濕疹(28)癢風(23)扁瘊(16)陰癢(14)黃褐斑(11)發墮(10)千日瘡(5)暴盲(4)臊疣(3)腳氣(2)雀斑(2)手癬(1)精瘤(1)鵝掌風(1) |
331 |
8. 77% |
17 |
11. 49% |
五官科 |
|
鼻淵(113)耳聾耳嗚(43)口瘡(37)喉痹(30)聚星障(25)牙痛(15)乳蛾(10)目赤腫痛(8)弱視(7)喑?。?)偏視(5)眼瞼下垂(5)膿耳(5)斜視(3)幻聽(2)夜盲(1)嗅覺障礙(1)磨牙癥(1)近視(1) |
322 |
8. 53% |
20 |
13. 5l% |
各學科所占比例大小見圖6-1:
圖6-1 穴位注射治療各科疾病所占比例
文獻中出現頻次大于100的疾病為:呃逆(250次)、腰腿痛(247次)、癃閉(151次)、漏肩風(130次)、哮喘(127次)、頸痹(126次)、小兒腹瀉(123次)、頭痛(119次)、鶴膝風(119次)、鼻淵(113次)、面癱(101次)。見圖6-2:
圖6-2 文獻中出現頻次大于100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