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Modern research
穴位注射的機制
隨著穴位注射在臨床各科應用的日益廣泛,其有關作用機制、作用途徑的研究也不斷增多。學者們從多種角度與思路對其作用機制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一、穴位注射的藥物以經絡為通道作用于靶器官發揮效應
有學者認為,經絡是連續液相為主的多孔介質通道,穴位給藥可通過此通道發揮作用。張維波等[49]研究大鼠任脈組織液壓波的傳播,發現經脈組織能夠較好地傳遞液體壓力波動,支持經脈是一種以液相為主的連續多孔介質通道,而穴位注射的藥物將通過這一液體通道特異性地作用于靶組織。藥物被約束在經脈中而不向經脈外擴散,從而保證了藥物的濃度,再加上組織液沿經脈的運輸作用,藥物可較快地到達病患部位,這種傳遞渠道比通過血液的全身性擴散其藥物作用濃度要高,其特異性好、副作用小,因而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另外,陳軍德、李武[50]的研究中,小劑量膠原酶Ⅳ預處理能夠明顯抑制小鼠“內關”穴注射胰島素后的初始降糖效應,并可出現藥物穴位注射后初始效應的翻轉(即“內關”穴注射胰島素5分鐘后受試動物血糖反見升高),而在經脈線旁開2mm處做相同劑量膠原酶Ⅳ預處理則沒有藥效抑制作用的出現。這個結果為經絡的結構體系是其藥物信息傳遞的途徑之一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
二、金屬離子參與了穴位注射的療效發揮
有學者認為,細胞內一些金屬離子是細胞功能代謝活動變化的基本條件,穴位相對特異性可能與不同穴位本身離子構成不同或類半導體屬性不同有關。有學者[51、52]對穴位注射藥效與某些金屬離子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小鼠實驗顯示:Cr3+(三價鎘離子)可明顯縮短“足三里”穴注射戊巴比妥鈉后睡眠開始時間,并延長睡眠持續時間,顯著增強“足三里”穴注入胰島素的降糖作用;V5+(五價釩離子)可明顯縮短“內關”穴注射戊巴比妥鈉后睡眠開始時間,并延長睡眠持續時間,顯著增強“內關”穴注入胰島素的降糖效應;Zn2+(鋅離子)亦可顯著增強“內關”穴注入胰島素的降糖效應。家兔實驗顯示:“內關”穴注射胰島素后,穴位細胞中的Ca2+(鈣離子)、Fe3+(三價鐵離子)含量與相應心包經“大陵一曲池”穴及經絡細胞中的Zn2+(鋅離子)、Fe3+(三價鐵離子)含量呈一致性下降,而“足三里”穴注射胰島素后其本身及相鄰穴位的金屬離子含量無明顯改變。這些研究表明,金屬離子對穴位注射療效的發揮起到了增益作用。
三、膠原酶參與穴位注射藥物的信息傳遞
膠原酶是細胞外基質(ECM)中相應膠原的特異性降解酶。目前的研究表明,ECM不僅是細胞間連接、接觸及相互隔絕的主要組分,其不同的分子結構可能同時還是觸發細胞間生理或病理性信息傳遞的關鍵環節。
有學者[53]對穴位注射藥效與膠原蛋白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小鼠實驗證明:膠原酶Ⅳ心包經預處理幾乎能完全阻斷“內關”穴注射胰島素初始降糖作用,亦能減少葡萄糖轉運蛋白4(GLUT4)自胞內儲存部位向胞漿膜上轉運。另有學者[54]的研究顯示,膠原酶Ⅳ足陽明胃經預處理能完全阻斷“足三里”穴注射慶大霉素的初始抑制胃電作用,與生理鹽水預處理組比較有明顯差異。由此說明,穴位注射藥物的信息傳遞與Ⅳ型膠原酶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
四、第二信使參與細胞間的信息傳遞
邵正一等[55]檢測小鼠“內關”、“足三里”穴位注射胰島素后血清cAMP(環磷酸腺苷)、cGMP(環磷酸鳥苷)水平變化,結果顯示:“內關”穴注射胰島素后血清cAMP水平明顯下降;“足三里”穴注射胰島素后血清cAMP水平明顯上升,而兩組的血清cGMP水平均明顯下降。穴位經Cr3+或V5+預處理后再注射胰島素,“內關”組、“足三里”組cAMP水平出現相反的變化,即“內關”組呈明顯升高、“足三里”組呈明顯下降;但兩組的cGMP水平仍均呈明顯下降。這些結果提示了AC-cAMP、GC-cGMP系統部分參與了穴位注射胰島素的信息傳遞,而其變化之差異可能與“內關”、“足三里”穴位的特異性有關。
目前,穴位注射的研究顯示了穴位注射療法區別于其他注射療法的優勢所在。然而,目前的研究還不能明確闡明穴位注射的作用機制、作用途徑?,F在普遍認為穴位注射是通過針、藥、穴三者之間有機結合、協同作用及經絡功能參與的結果。然而穴位注射是如何通過經絡起作用的,尚未闡明。目前穴位注射的機制研究尚不十分深入,有許多問題尚未回答,這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開展研究,探討其作用機制和規律,為臨床更好地應用此療法提供科學依據。